中国建筑网 - 建筑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建筑新闻 | 国外资讯 | 建材设备 | 政策法规 | 建材展会 | 建筑外企 | 房产新闻 | 室内设计 | 园林景观 | 保养知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建筑风水 > 海派建筑:绽放文化奇葩
M.biz | 商业搜索

海派建筑:绽放文化奇葩

信息来源:joojzz.com   时间: 2012-05-02  浏览次数:710

    “从实际出发,精打细算;不求气派、讲究实惠;形式自由、敢于创新;潇洒开朗、朴实无华;精心设计、认真施工……并表现了对环境的理解和尊重。”这是我国著名建筑评论家曾昭奋先生对海派建筑风格的总结。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是上海各类建筑设计的主力军,承接了上海80%以上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任务。现代设计集团的60年发展历程,是和上海经济发展同步的,体现了上海城市发展的脉络。期间设计的一系列文化教育作品,恰是浓缩了海派建筑风格的精品之作。
    历史回眸
    “建筑本身就是对文化的一种阐释,而文化教育建筑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素养、风貌和品位,也与城市文化发展的诉求休戚相关。”现代设计集团资深总师、国家勘察设计大师唐玉恩这样理解文化教育建筑:“文化教育建筑不会把最奢华的东西堆砌在上面,但却是朴实而富有内涵的。”
    中苏友好大厦(上海展览中心)主楼塔顶上的红色五角星曾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这颗红色五角星离地114米,比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国际饭店还要高出20多米。这是上海解放后第一个新建的标志性建筑,从1955年起,占据着上海城市天际线的最高点。直到1972年上海电视塔建成,这一历史才被改写。这两个项目都是现代设计集团历史上重要的一笔。
    而1959年,设计师陈植与工人们奋战21天,以奇迹般的速度建成的锦江小礼堂,更是在13年之后见证了重要的时刻:1972年2月28日下午4时,美国总统尼克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在锦江小礼堂签署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这是中美两国关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若是要举出体现海派文化特色的建筑,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肯定不能遗漏。上海图书馆以一种出入古今中西的姿态,发掘与拓展地域传统建筑语言,呈现一种宽容而有厚度的海派文化;上海博物馆则通过对中华文化的深刻思考,从另一个角度表达海派文化的气质与气度。
    而上海大剧院则可谓中国现代演艺建筑的开端,负责上海大剧院声学方面设计工作的设计师章奎生说:“大剧院翻开了我们中国演艺建筑或者是剧院建筑史上崭新的一页。”
    现代设计集团对上海美术馆、上海音乐厅的改造本身就在诠释“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跑马厅的钟楼,这座漂亮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历经跑马总会、上海图书馆的身份更迭,到了上世纪末,改建成为上海美术馆。改造后的美术馆主入口面向人民公园打开,绿意盎然的开放公园构成美术馆的扩大视野;而美术馆顶层露台,设置了露天咖啡座,这片昔日的跑马厅看台,别出心裁地保留了历史的临场感。新世纪之初,七十高龄的上海音乐厅完美演绎了移位、修旧、扩新、复旧四部曲,既完整保留了上海城市的文化印记,又变得更大、更新、更现代,为老房子注入了历久弥新的生命活力。
    从上海展览中心到东方艺术中心,从东方明珠到上海大剧院,从上海科技馆到松江大学城……建筑的脉络是经济发展的缩影,也是文化繁荣的见证。
    不久的将来,坐飞机由虹桥机场门户光临上海,就能在飞机下降时看到一枚巨大的“银色四叶草”,这枚“四叶草”正是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会展中心、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建筑,这也将是现代设计集团奉献给上海的又一地标建筑。现代设计集团与清华大学设计团队凭借出色的方案,在众多国内外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入选设计总包方。现代设计集团华东院首席总建筑师、国家勘察设计大师汪孝安告诉笔者,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境外建筑事务所大批进入中国市场,通过交流学习与合作,我们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上的差距,这些年的积累和进步,使我们具备了与国外同行同台竞技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开始更多地走出去,参加海外项目的设计施工,探索更为国际化的运作模式。
    项目探秘
    世博文化中心
    世博后延续精彩
    世博园里,黄浦江畔,有一个大飞碟抓人眼球,它就是世博文化中心。
    世博文化中心经历了五轮投标。第三轮结束,一切归零——为了容纳更多的世博观众,项目颠覆性地调整了规模,从原来的4000座扩充到15000座。而第四轮评审后仍无结果,原因还是扩容,从15000座扩充到18000座。 2007年11月13日,现代设计集团提交的 “时空飞梭”方案中标成为世博文化中心最终方案。这一天距离开工日期12月30日仅有47天,距离世博会开幕仅871天。
    虽然设计过程颇为曲折,但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该项目负责人汪孝安表示:文化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当今人们新的文化需求。主管部门将世博文化中心定位为 “文化娱乐聚集区”,就是考虑到综合功能是文化建筑的发展趋势,包括娱乐、餐饮、休闲、观光等,我们在一个拥有最高18000坐席的多功能可变场馆为核心功能的基础上,配置电影俱乐部、音乐俱乐部、真冰溜冰场、餐饮服务和观光平台等相关的文化休闲娱乐的配套功能,成为复合型文化娱乐综合体。“这样的建筑无先例可循,但世博文化中心在后世博阶段所体现出的高利用率就证明了当初定位之准确。”
    还值得一提的是,世博文化中心荣获了国家三星级(最高)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这是国内文化演艺类建筑第一次获得该权威认证。项目采用的江水源热泵系统,节能且环保,全年节煤量约234吨标煤,折合减排二氧化碳约630吨,每年节省水费约35万元。此外,建筑的上下壳及总体照明采用LED灯具,与传统光源灯具相比可以节省近60%的用电量。
    项目建成后,第一桩盛事就是举办世博会开幕式。参与工程的青年建筑师田园说:“世博开幕当天晚上,我们全家在电视机前收看了开幕式,我妈妈欢欣激动,我反而平静异常,当结束时分放起了漫天烟火,两年半的酸甜苦辣涌上心头,一瞬间泪眼婆娑,于是我给汪孝安设计师发了短信:‘感谢您,感谢每一个团队成员,我今天真真切切体会到做建筑师的骄傲……’”汪孝安则意味深长地告诉年轻设计师:“文化建筑只有历久弥新才能够更好更多地回馈民众、服务社会。”
    东方明珠电视塔
    “大珠小珠落玉盘”
    东方明珠的横空出世,一举改变了上海的城市天际线。
    现代设计集团华东院资深总建筑师凌本立介绍说,电视塔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一种功能性很强的构筑物,又是一种建筑艺术要求很高的标志性建筑。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东方明珠最初的设计草图是在报纸的空白处勾勒完成的。当时,凌本立、项祖荃、张秀林三位设计师在出差返沪的火车上,讨论着电视塔的设计方案,一边讨论,一边在一张报纸的边沿空白处勾勒草图,画出了一个由一串小球组成的方案,笑称为“糖葫芦”。之后,方案几经修改,送往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处征求意见时,吴院士信口朗诵出《琵琶行》中的名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更多人无法想象的是,东方明珠工程建设的不易。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说,当时经过半年有余的时间,我们搜集了大量当时全世界范围内电视高塔的资料,比较之下,有了多筒结构方案的初衷。塔体采用架空通道,充分暴露结构,以表现力度和壮美的气势。
    那时候,黄浦江两岸还靠渡轮连通,这也是设计师们赶往现场的唯一交通工具。设计师们有时候晚了都没有渡轮可坐,就只能在浦东通宵工作。施工现场的条件也非常艰苦:搭着两层楼的简易工房,薄薄的板屋顶经常漏沙;工程电梯有限制,只能电梯上,楼梯下,设计师们一天有时要跑好几个上下来回;那个时候还没有手机,也没有寻呼机,设计师们在现场的相互沟通基本靠“吼”。
    东方明珠电视塔是陆家嘴地区第一个地标建筑,也被看作是浦东开发开放的信号。如今,高耸的东方明珠和陆家嘴众多建筑一起,每每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对话。
    上海科技馆
    用艺术表达科技
    2001年10月21日下午4时,在背景为巨幅长城的上海科技馆大厅,身着唐装的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一字排开,国家主席江泽民用流利的英语宣读《2001年APEC领导人宣言》,并与其他领导合影留念。
    APEC选择上海科技馆不是一种 “偶然”。举行APEC峰会的上海科技馆位于浦东新区市政中心广场南侧,以“人、科技、自然”三者关系为主题,包括“天地馆、生命馆、智慧馆、创造馆、未来馆”等五大展馆,内容跨越从鸿蒙之初走向高度发达的未来之时,形式兼具博物馆、科技中心和主题公园,是上海新世纪的科技中心。现代设计集团作为美国RTKL公司的建筑方案及扩初设计顾问,主要承担了建筑施工图及全部结构与机电的扩初与施工图的设计工作。
    从1998年12月1日宣布开工,这800多个日日夜夜对项目组的每个成员来说都是难忘的。项目经理段世峰回忆道:现在的科技馆所在地当时还是一片荒地,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一开始就采用设置现场项目组的方式,项目组历经四次搬迁,办公地点更换了五次,且一次比一次条件差。从现场组成立那天起,现场办公室的灯没有一天是早于凌晨3点关闭的。方案阶段,因需要不断和RTKL公司联络、交换意见,建筑专业的同志基本上是根据美国时间来工作的,由于白天工地上又有很多工作需进行协调,所以大部分的设计人员每天都要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到了施工图阶段,为了缩短设计周期,各专业同志就住在工地简陋的工棚内,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修改工作更是频繁,用设计人员的玩笑话说,这些修改的工作量再设计一个科技馆都绰绰有余。
    该项目的结构负责人李亚明回忆道:在科技馆项目中存在许许多多科研技术难题。其不对称的格局、卵形球体、螺旋式盘升和下沉室等特殊结构,对结构设计是巨大的挑战,可谓“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如大跨度预应力,空调冰蓄冷技术,大屋面压力流排水等等,在当时都是史无前例的。在全组成员努力下,科技馆建设不仅打破了施工技术领域的三项世界之最,更是摘得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等8项重要殊荣。
    上海展览中心
    闪光的不止“红五星”
    “我由衷地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工人表示敬佩,像这样伟大的建筑,只用10个月时间建成是一个奇迹。这样精致高大的铜雕刻大门和各种各样的华丽精致的吊灯,艺术性做得这么强,也是令人信服的。”1955年初,中苏友好大厦建成之际,参与设计的苏联专家这样评价。大厦竣工典礼那天,设了一个专门展区用来展览项目的设计图纸,室内的、室外的、彩色的、墨线的、透视图、大样图……大大小小布满了展室,不下千张,工程的细致程度可见一斑。
    汪孝安介绍说:“时至今日,即使以目前的技术来衡量,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要建成这样的建筑也是有很大难度的。”汪孝安告诉笔者,当时有近百名设计师参与了工程设计,这是当年上海最大的公共建筑工程。
    有一次苏联专家为设计东西两翼的汉白玉雕塑寻找中国元素,将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梳着长辫子的中国小商贩形象画进雕塑草稿中,中方总设计师陈植看后向苏联专家解释说,这个形象是封建中国的一种写照,不是向上和积极的。苏联专家最后接受了陈植的建议。
    而大厦中央大厅上空镏金钢塔的背后,更是隐藏着催人泪下的故事。那时所采用的镏金方法是中国传统工艺。首先把金子压成很薄的片,然后把金片弄碎,制成金粉,溶解在水银里,再把溶解了纯金的水银用刷子蘸了,均匀地涂在洗干净的铜皮上,接着用木炭火烤,水银受热蒸发,金粉便镏在铜皮上了。这种制作方法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容易引发水银中毒,因此,现场操作的工作人员需带防毒面具。当时参与大厦设计的建筑师们都很年轻,经验不够丰富,组长张仲义经常前往施工现场,他心想现场巡视时间较短,一两次不带防毒面具应该不成问题,没想到在项目结束后不久,张仲义就病倒了……
    中苏友好大厦后改名上海展览中心。该建筑曾入选1949—1999年 “上海十佳建筑”和 “建国50周年十大金奖经典建筑”。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建筑学会又授予上海展览中心建筑创作大奖。
    设计师风采
    唐玉恩
    说起这位建筑大师,集团里的年轻设计们印象最深的是她利用业余时间几乎跑遍了上海每一栋近代历史建筑,用相机记录下每一栋建筑不同的外墙、石材、立面……
    要做好建筑设计师,不仅需要高超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扎实的专业素养,尤其是文化素养。唐玉恩经常教导年轻设计师的一句话是:“留心处处皆学问”。谈到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唐玉恩认为应该是两种思路并行,一是向外走国际化路线;二是传承本地文化。
    汪孝安
    汪孝安从事建筑设计30余年,凭着对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专业领域的深入钻研,对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及与现代技术的巧妙结合,成为建筑设计领域公认的优秀建筑师。
    在汪孝安看来,做建筑设计师和当作家、画家一样,一定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情,而与作家、画家不一样的是,建筑设计师受到外因的制约比较多,建筑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要满足方方面面的功能、要在创新与传承中求得平衡……建筑设计更理性。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建筑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