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网 - 建筑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建筑新闻 | 国外资讯 | 建材设备 | 政策法规 | 建材展会 | 建筑外企 | 房产新闻 | 室内设计 | 园林景观 | 保养知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技术资讯 > 医疗建筑的最高尺度:人
M.biz | 商业搜索

医疗建筑的最高尺度:人

信息来源:joojzz.com   时间: 2012-05-09  浏览次数:1159

    2009年年底,一位年过九旬的老太太站在新落成的红房子医院杨浦分院里,默默地流下热泪。旁人问:怎么了?老太太说:“我是红房子医院的退休职工,一辈子没成过家,今天,我站在了自己的家里。”
    她的“家”,是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精心设计打造的红房子医院,有老石库门般的红砖外墙,有长达一百多米的玻璃拱廊,还有古根海姆博物馆式的螺旋餐厅。在高效、实用的前提下,无声无息地传承了这所百年老院的文化基因。
    完成它的是一群特殊的建筑师。人们走进他们的作品,却很少注意到他们的工作;甚至可能不知道,建筑界还有这样一个专门的分类,叫作“医疗建筑”。
    实际上,医疗建筑比其它任何建筑品种都要复杂。医疗建筑的水平,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医院治病救人的效率,更可能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存安危。
    对建筑师而言,医疗建筑要求有理化生电医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的各种知识,且比一般建筑更要求知识的精确性;浪漫与严谨的调和、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在医疗建筑的设计中得以极端体现。
    作为国内医疗建筑行业的领军者,现代设计集团用六十年的经验和上百个项目的设计、实施,为国内外同行树立了标杆。
    一位美国专家在参观红房子医院时忍不住拿出相机:“我看过全世界130多家妇产科医院,今天看到了最好的。”
    项目探秘
    医疗建筑,以人为本
    没有什么地方比医院更直接与人相关了。用现代设计集团华东院医卫部总建筑师邱茂新的话来说,出生和死亡,“医院连着人的两端”。
    所以,对医疗建筑而言,“以人为本”四个字,比什么都重要。
    相比过去,近年来医疗建筑建筑布局、流线设计、设施配备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进步,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设计集团的几位顶尖设计师,参与了卫生部多个医疗建筑实施标准文件的编制。
    在现代设计集团上海院首席总建筑师陈国亮看来,医疗建筑工程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便是建筑设计、总体规划和医院发展规划能有序结合,产生正面影响。不少医院囿于环境,整日喧嚣嘈杂,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益;通过建筑改造,能使其布局合理、动线流畅,继而带动学科设置、经营规模等的整体提升,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刚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现代设计集团都市院总建筑师李军认为,医疗建筑现代化的核心,是体现综合效率和效益这一时代要求。通过理性特色的建筑形态,营造温馨亲切、细致周全的就医环境。
    这些正是让医疗建筑师们热血沸腾、摩拳擦掌的事。
    布局
    引导医院新模式
    按照邱茂新的说法,医院布局的专业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运行的效率。
    1932年成立的长海医院,在2005年改造时,大胆引入新型的科室布局方式。“我们的理念是,让患者在医疗活动的时间尽量短,治疗活动效率尽量高。”邱茂新说。
    同样的理念出现在了上海市“5+3+1”医疗工程中。作为该工程之一的华山医院北院,在造价和工期都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摸索出了一种最经济可行的布局方式。华山医院北院项目设计总监唐茜嵘介绍,无论从北边的门诊楼,还是南边的病房,走到医技楼都不远。这样的布局,既方便了病人进行各类检查,也将各种需要人工环境的诊疗设备集中在一起,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能耗。
    以收治电伤和烧伤病人为主的电力医院,整体改建工程刚完成。李军介绍说:“烧伤病人容易感染,因此在设计中项目组特别注重病人和医生、探视和入住的流线与洁净系统的设计,防止病人受到感染。”
    正在筹建的虹桥国际医学园区,更是新型医疗建筑布局理念的集大成者。要实现种种新型的诊疗手段,基础工作要从建筑布局这一步做起。“比如我们会有一个‘杂交’手术室,核磁设备可以通过导轨进入隔壁的手术室。”陈国亮说,“这种做法有利于对病患的精确诊断,但在传统的医院布局中是很难实现的。”
    节能
    变被动为主动
    “在所有建筑类别中,医院的能耗是最高的。”陈国亮说,“医院的能耗甚至可以超过五星级酒店。”
    因此,节能成为医疗建筑界一道绕不开的难关。
    “医院的节能,是要在保证安全、高效运行的前提下,所实现的节能。”陈国亮郑重指出。
    以手术室的无菌处理为例,最高标准的无菌手术室要求空气净化设备每小时换气60次。而因为不同净化级别的手术室所需气压不同,彼此之间还要设立空气缓冲间。“这些东西都不能省的。”邱茂新说。
    医疗建筑师们在别处动起节能的脑筋。
    改善流线是一方面。杨浦区的红房子医院分院,设立了130多米的医疗街,诊室和检查室分布两边,“孕妇来红房子医院做检查,可以非常快捷地从诊室进入检查室,逗留时间短,某种程度上就是节能。”邱茂新说。
    顺应气候更为重要。现代设计集团承接了不少外地医院项目,各地气候百态,与上海大相径庭,如何利用气候条件节能亦成为课题。在黑龙江大庆油田总医院,建筑主体做成两个规整方形,“虽然外观不出彩,但尽可能地减少了外墙面积,起到了节能保温的作用。”陈国亮说。
    “有的建筑朝西也做玻璃墙加百叶窗,其实能耗非常高。我们的理念就是尽量自然通风采光,不要添置额外的设备,”陈国亮说,“变被动为主动。”
    尊重
    点滴细节见人心
    “人在建筑师心中是大写的。”邱茂新一直把“人”放在建筑设计的第一位。对精于专科医院设计的现代设计集团都市院来说,对“人”的尊重更有特殊意义。2007年,他们承接了位于松江区的上海市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项目。这是特奥会的配套项目,涵盖了医疗、疗养、康复、职业培训等多种功能,患者包括多种不同的残疾情况。
    李军说:那时国内没有可参考的相关案例,时间紧、规模大,具有很强的挑战性。设计团队本着人性、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宗旨,从宏观规划设计理念到建筑单体及细部技术措施处理,如无障碍部分的考虑、插座开关的设置、墙地面的处理、卫生间及餐厅厨房等的布置、自然通风采光的运用、各种材料的合理选用等诸多方面,充分满足了残疾人的功能需求,使该项目成为目前国内最大、功能最合理、最具特色的康复培训中心。
    “当代医院的中心任务已不是过去的疾病、病人,而是健康。”邱茂新说,“我们在设计医院时,也会考虑到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的分离。”在长海医院,每10000名就医者中,就有2000名是健康人,“健康通道”让他们感到安心。
    “社会需求在变化,这正是我们医疗建筑师专业化的体现。”邱茂新说。
    历史回眸
    华山医院:上海医疗建筑史缩影
    2003年,正埋首于华山医院总院门急诊楼改造的现代设计集团建筑师们,接到了一个突如其来的任务。
    “华山医院已被选为F1赛事指定医院,需要一个停机坪。”
    时任设计副总监的唐茜嵘一下 “懵了”。大楼已经造到一半,停机坪分量不轻,直升机降落还有冲击荷载,结构受力能否承受得住?
    然而F1赛事“15分钟上手术台”的规定是不能更改的,而华山医院作为上海脑外科第一块牌子,对赛车手最易受的脑外伤责无旁贷。
    “想办法吧。”唐茜嵘咬咬牙。她和伙伴们仔细核算了受力荷载,幸好设计之初就为今后发展做出预留,再选用最轻的材料、加上缓冲结构――“能做。”
    华山医院顺利成为F1赛事的指定医院,华山医院停机坪成了上海最早投入使用的医院停机坪,现代设计集团再次为超过50年的“老业主”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现代设计集团与华山医院结缘已久。“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邢同和总师就主持建造了华山医院的病房楼。”陈国亮告诉记者。
    邢同和,现任现代设计集团资深总师,当代中国职业建筑师的杰出代表。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邢同和就设计了华山医院的7层病房楼,是当时国内最高的病房楼。
    上世纪80年代,华山医院首次扩建,当时的上海院完成了1号病房楼的设计。上世纪90年代初,华山医院再度扩建,寸土寸金地,陈国亮与他的团队为其设计了百米高的2号病房楼,其中拥有23间手术室的“手术中心”,首次采用当时全新的医疗建筑国家标准,专用污物回收走廊的设置确保了手术区严格的洁净空气的要求。2004年,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门急诊楼项目启动,科室单元式组合、流线区分病人与医护人员等全新理念被引入其中。
    “建造门急诊楼时,周边已全是高楼。”陈国亮回忆道,“这对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今,站在乌鲁木齐中路华山路路口,可以看到华山医院门急诊楼的立面呈弧线跌落,非常优美。“不仅是美观。这里是市中心,空间较为逼仄。我们用这样的弧线,一则可以打开城市空间,二则也是为了照顾后排居民的日照。”陈国亮说。
    华山医院的百年传承也被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门急诊楼与病房楼之间,一栋两层的红砖小楼修葺如旧。“这是我们特意保留下来的老房子。”陈国亮说。
    这栋记载着华山医院百年历史的老房子里,设置了贵宾室、会议室,阁楼上还有华山医院三位院士的休息室;走廊里则如有悠久历史的高校一般,挂上了历届院长的油画。
    这是建筑师们送给华山医院的礼物,也是繁忙医院里一处难得的感悟历史之地。新老建筑之间,还特地做了玻璃顶,建起咖啡馆。“医院可以和其它建筑有共通之处。病人或家属进来,看到一个咖啡馆,会有熟悉的感觉,精神也得以放松。”唐茜嵘说。
    门急诊楼既满足了医疗建筑严苛的专业标准,又体现了城市建筑的亲情和柔性。建成后,荣获全国优秀建筑设计铜奖。这一奖项,通常只颁给大型工程,小的单体建筑获奖只是偶例。
    现代设计集团也协助华山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向别处延伸。上世纪90年代以美国标准设计建造的华山东院,造型独特、风景优美,引入美国哈佛医学的管理流程,作为特需医疗与总院配套。
    即将落成的华山医院北院,按“5+3+1”医疗工程“经济实用、绿色节能、造型各异、不失个性”的统一要求,采用新古典暖红砖色,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并遵循经济、实用的原则,以相对有限的资金确保了和谐的就医环境和合理的就医流程,为后续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今后,华山医院还将入驻虹桥国际医学园区,服务于全国乃至东南亚。
    “华山医院是上海医疗建筑史的缩影。”陈国亮说。从早期“建高楼”,到中期的老牌医院改造,再到目前的民生、高效导向,华山医院实现了医疗区域的现代化跨越,对其它医院的改建扩建起着示范作用。而现代设计集团,作为华山医院超过50年的合作伙伴,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身在医疗建筑领域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持续发展。
    设计师风采
    建筑师24小时
    作为多项重大工程的设计单位,接到紧急任务是现代设计集团常有的事。但没有哪个任务比2003年5月6日那次更急迫。那一次,建筑师们被要求:
    “24小时出设计。”
    这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任务。2003年的“非典”疫情在4、5月间趋于顶峰,上海也出现了个别病例。“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郊区建一个类似北京“小汤山”的传染病医院。而且,和“小汤山”不同,这个医院是永久性的。
    现代设计集团临危受命。下午3点开会,参加会议的陈国亮、邱茂新晚饭时间回到院里,向属下布置了要求:第二天就要拿出设计方案。
    “那天5点多接到电话,有些同事已在回家的路上。大家接到电话,在很短的时间就聚集在了公司会议室。”唐茜嵘回忆道。
    一边晚餐,一边任务就分配了下去。选址在哪,不知道;面积大小,自己拿主意。年轻人分组搜索国外资料,讨论设计方案,写文案、做模型;老同志紧急与卫生部专家联系,了解“非典”收治医院标准。
    一夜无眠。
    次日下午3点,现代设计集团向市领导汇报了设计方案。此时离建筑师们接到任务不到24小时。而一般建筑设计周期都在一个月左右,最短也需2-3周。
    最后,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选址于金山区山阳镇,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床位500个,现代设计集团在一年内完成了设计任务,被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区委员会主任尾身茂博士评价为见过的最好的医院之一。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建筑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