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行业边淘汰边扩能 产业政策强化调结构
信息来源:joojzz.com 时间: 2013-08-07 浏览次数:1458350
工信部最新下达了今年首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通知要求力争在2013年9月底前关停列入公告名单内企业的落后产能,确保在2013年年底前彻底拆除淘汰,不得向其他地区转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钱平凡认为,此举是中央政府应对产能过剩问题的最新举措,表明产业政策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继续强化。
重点行业产能过剩更严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二季度末工业产能利用率平均只有78.6%,闲置产能高达21.4%。而工信部公布的19个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程度更为严重,钢铁产能利用率下降到67%左右,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均低于75%。
“在产能过剩问题的影响下,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剧,价格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已连续16个月下降。”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向本报记者如是分析。
根据本报记者的统计,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具体为:炼铁263万吨,炼钢781万吨,焦炭1405万吨,铁合金172.5万吨,电石113.3万吨,电解铝27.3万吨,铜冶炼66.5万吨,铅冶炼87.9万吨,锌冶炼14.3万吨,水泥(熟料及磨机)7345万吨,平板玻璃2250万重量箱,造纸455万吨,酒精30.3万吨,味精28.5万吨,柠檬酸7万吨,制革690万标张,印染236150万米,化纤31.4万吨,铅蓄电池极板1420万千伏安时、组装1067万千伏安时。
以上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400多家,涉及企业数较多的行业有:水泥527家、造纸274家、铁合金184家、印染132家;涉及企业数较多的省份有:湖南160家、贵州112家、四川109家、山东103家、福建103家。
钱平凡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产能过剩集中在中上游行业,而从产业结构来讲,目前的产能过剩主要集中于传统的重化工行业,如钢铁、焦炭、水泥等。”
重点行业仍“边淘汰边扩能”
水泥行业淘汰名单共涉及527家,根据本报记者的测算,涉及企业最多的省份有:广东79家、云南53家、福建50家、湖南38家、四川43家、广西34家、河北32家;单个企业淘汰产能较多的企业分别为:江苏磊达股份有限公司108万吨,河北张家口冀东水泥有限责任公司80万吨,河北武山水泥有限公司70万吨,江苏常州亚峰水泥有限公司70万吨,河北东光县群光建筑材料有限责任公司60万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团羊水泥有限公司50万吨。
水泥行业淘汰产能7000多万吨,而中国建材工业协会的跟踪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新投产水泥熟料生产线32条,新增熟料产能3800万吨。由于供大于求,今年上半年,水泥行业在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应收账达721亿元,同比增长22%;负债率61%,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除了水泥,钢铁行业更是“度日如年”。据Mysteel网站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共有31座高炉在建或建成投产,设计产能3800万吨。
钢铁企业盈利状况逐月下滑,市场供需陷入失衡状态,但钢产量仍创历史最高水平。由于企业效益不佳,很多产能过剩行业不但不能给政府贡献足够的税收,反而需要其不断补贴才能运行下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卫民对本报记者说,仅钢铁行业,去年政府就补贴了45亿元。
一方面钢材价格持续下跌,企业生产经营艰难,甚至亏损,另一方面产能快速释放,企业减产意愿不足。刘卫民分析认为,企业担心市场份额流失,防止银行停贷风险,迫于地方保增长压力,企业权衡边际效益等因素是主要原因。
淘汰落后产能重在打破地方藩篱
刘卫民建议,淘汰落后产能应该继续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矿等资源产品价格关系,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按程序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
然而,近年来中央层面出台的淘汰落后政策组合拳不可谓不强,从行政命令直接关停落后产能,到严禁信贷资金投向“两高一资”项目,再到调整产能过剩行业用电、环保等成本,但产能过剩问题依旧困扰钢铁等诸多传统行业。
对此,曹建海认为,与生产惯性相比,部分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和短视行为对淘汰落后产能的负面影响更甚。中央政府应该要求各地方新上项目和淘汰项目的产能要严格挂钩,以产能总量等量置换为基础,推行减量置换,确保新上项目产能小于或等于淘汰项目产能。
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以形成能源消费总量倒逼机制,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刘卫民认为,下一步还要加快研究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的机制,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对能源消费增长过快的地区及时实行预警调控。
而钱平凡对本报记者直言,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更要从根源入手,亟须改变地方政府“唯GDP”的政绩观。他建议,将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中,实行问责制。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建筑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