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周村的路上,天一直阴着。进了古商城,小雨开始淅沥起来。撑开伞,漫步在四百年前的古街上,身心被包裹在一种历史的沧桑和厚重里。
古商埠建筑为砖石木制结构。灰色砖瓦、木制镂雕的门扇屏风、镶嵌在砖墙上的镂花木窗以及残破的墙垣和古旧的四合院……无不体现着明清的建筑风格。看着古街两边鳞次栉比的牌匾商号,遥想着当年古周村商埠的熙攘往来的繁荣景象。银子街,顾名思义就是银行一条街。可想而知,就算拿到商业化的现代来说,也没有哪一个城市的哪一条街是用“银行大街”来命名的。周村古商埠就能做得到。可以想象一下那些大大小小票号里的真金白银的进进出出,周村商埠的繁荣景象就不必说了。
自1904年袁世凯提议把周村辟为商埠后,英、美、法、日……有十几个国家的外商入住经商开店,一时间使周村成为了国际化的商城。难怪被称为“旱码头”、“金周村”,真是名如其实。可惜的是,现在保留下来的比较完整的古街只剩下“银子市街”、“大街”、“丝市街”、……几条了。
走在街道上,在如织的人流里穿梭,在各个店铺里进进出出,嫣然回到了清朝的繁华中,只差脑袋后面垂下一条小辫,身上罩了一件灰袍,头上再扣上一顶瓜皮小帽了。当然,即使古街再繁华,而原生态的生活气息早已随风而逝。虽然当年的“烧饼坊“犹在,而制作烧饼的土烤炉却被现代化的电烤箱所替代;丝绸店里还卖着丝绸,制作丝绸的手工艺却失传了;铺子里的粗布还在卖,而“大染坊”却变成了景区,几个塞在小屋里的织布机再也发不出那“嘎达,嘎达”的织布声。
一个古城或一个古镇,只是作为一个可以触摸到的历史保存了下来,供后人去感怀和凭吊,而与之共生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只能作为文字历史保存在档案中。我能做的只是用手去抚摸一截截残破的墙垣,用手指去抠一下那块被风雨侵蚀的破砖烂瓦……设想着当年生活在这里人们,并企图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种必要的联系?可是,我什么也找不到,唯有萦绕在心头的迷茫和伤感。这也许就是触摸历史所带给人们的一个不算答案的答案:历史,因回不去而变得凄美;生命,因不断地减少而倍加珍惜。
近年,有人在考察中发现,古老的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应该是周村。对于这个发现,周村烧饼可以作证。周村烧饼的前身就是汉代“胡饼”,是阿拉伯地区的一种商旅食品。而汉代正是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阿拉珀呢,则是丝绸之路上途经的一个国家,所以中国商人把丝绸留给阿拉伯,顺便把“胡饼”带回了周村。如此看来,周村烧饼还是舶来品呢。乾隆帝南巡经过周村时,挥笔留下五个大字“天下第一村”,由此看来,果有见地。周村因丝绸而闻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