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抵御退居塞北的蒙古族,在北方边境修筑了工程浩大的长城。而提起长城防务,很多人都会想到戚继光,特别是唐山境内长城所属的蓟镇长城,其防御能力的加强,戚继光功不可没。
明朝为加强北方防务,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之为九边或九镇,每镇均设有总兵官管辖。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拱卫京师,是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戚继光为蓟镇总兵官。
蓟镇长城最早修建于明朝初期,“洪武六年,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谕令各上方略。从淮安侯华云龙言,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又九,皆置戍守”。“洪武十四年徐达发燕石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宁、界岭等三十二关”。虽然到弘治、嘉靖年间长城也都有所修筑,但过于简单。真正大规模的修筑则从隆庆至万历初由戚继光完成的。
戚继光亲自作为督工,要求极其严格,对工程的每个部分都力求尽善尽美。戚继光命人将城墙的类型分为三等,两侧都有砖头的叫做一等墙,单侧有砖头的叫二等墙,未包裹砖头的石头墙则为三等墙。
并且,所有战略要地的城墙全部采用一等墙,有工人偷工减料一律严惩不贷。并且,除了城墙外,戚继光还监督修建了若干空心敌台。
空心敌台是明代蓟镇长城上富有代表性的构筑物,从功能上讲,空心敌台需要满足驻军、贮藏、御敌、传烽的作用。其中前两者是对单体而言,而后两者则涉及到空心敌台的分布问题。
对于一套防御系统而言, 保障蓟镇防御的并非是一座敌台,而是是自一座空心敌台起,到五座、十座空心敌台的基本组织,再到各提,再到十二路,再到东、中、西三协,最后到总兵镇守的三屯营的一整套树状空间关系。使“点”与“点”间能相互策应,这在布置整个防御体系时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之后,经过了五年的艰苦施工后,蓟镇长城终于竣工。在验收检查的过程中,戚继光发现长城守军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战争并不常有,边防士兵时常处于清闲的状态,所以,难免会产生倦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戚继光在经朝廷批准后,从浙江调来几千名战斗力高涨的精兵,安排在各地长城军中,让这些士兵成为军中的楷模和表率。
这些浙江精兵都是曾经与戚继光共同抗击倭寇的戚家军, 他们不但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又经受过战争的洗礼。在训练长城守军的过程中,戚继光对守军的要求与对戚家军的要求别无二致:一是、每天的训练不能马虎,二是、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戚继光在校场指挥时,命令每个士兵要将训练视作战争,从熟悉指挥官每个命令到辨别各种旗语、金鼓号令,再到各类武器的演练,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长城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