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都晨报“南都访古”栏目推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新店乡阡陌营村南阳熊家大院《数百年风雨飘摇 一辈子用心守候 熊家大院 静待重生》的报道,详细讲述了这座明清大宅的历史渊源以及随着岁月流逝被人遗忘,风雨侵蚀越来越破败没落的现状,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协调统筹,阡陌营村的熊家大院已被命名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近日,南阳市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简称古建所)制订了详细的修复计划,对熊家大院一期进行修复。
熊家大院全景图
熊家大院一期工程施工中
熊家大院 融汇南北建筑特色
据光绪三十年《新修南阳县志》记载:“熊纪,明弘治(1488-1505年)时举人,朝正德(1506-1521年) 官刑科给事,守正不阿,民怀其德。致仕归,以二百金分与三兄弟。纪协二百金于府城东而居。”清康熙年间,熊氏传人熊登先曾官至七品,任知县,他勤政为民,教子有方。雍正年间,其子熊允中考中翰林,官拜五品“太史”。任“太子太博”。因其治学严谨,成就显赫,皇帝特命还乡修坟祭祖,扩建宅第。熊允中将熊家坟地修缮一新,并立青石牌坊和盘龙墓碑,光耀一时。因当时熊允中无子,故将其弟熊允珠之子熊兆样过继门下,并由他筹建宅院,先后三代数十年建设了四组院落。随后由其后人居住至今。
据南阳市古建所所长贾付军介绍,熊家大院由并列四组齐三进的院落组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南北长近90米(含后花园),东西总宽约84.25米。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维修后,四组院落互相独立而又紧密相连,各组院落从前至后依次为大门及倒座,一进东西厢房,二进过厅,二进东西厢房,三进过厅,三进东西厢房,三进上房及夹房,上房夹道可通向后花园。从建筑形式来讲,封建的宗法观念已不是特别强,其建筑结构和布局特征明确,具有比较明显的南方建筑特征,体现出南阳宅院建筑技术南北融汇的特点,对于研究河南宅院建筑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精心修缮 将为南阳再添一景
熊家大院一期维修的是整座大院西侧院落二进东厢房、三进东厢房、三进西厢房、三进正房暨寮房过道。在古建所文物保护研究监理室主任袁小景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修复现场。几个年龄较大的技术工人在有条不紊地施工。二进东厢房、三进东厢房、 三进西厢房均为单檐单层硬山式建筑。五檩四步架,五架梁两端分别置于前、后檐墙上。室内原青砖铺地,前后檐地面被杂土掩埋。墙体采用“里生外熟”做法,外墙为青砖粗砌,内墙下碱之上为土坯墙,滑秸泥打底、白灰罩面。檩上置半圆椽,前檐不施飞椽,后檐为砖封护檐,椽上铺望砖。干搓瓦屋面,原五脊六兽早已不知踪影,现屋面部分小青瓦脱落破碎,局部漏雨。而西厢房去年坍塌,现残存部分为南山墙和前、后檐墙下碱。古建所专家根据现场勘察及走访,确定建筑原形制、风格。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西侧院落的正房面阔五间 18.3 米,进深间 8 米,建筑面积约 146.4 平方米,为单檐单层硬山式建筑。七檩六步架,屋顶上的青瓦已经全部揭掉,室内原青砖铺地部分破碎及缺失,前廊现为泥土地面,一块近3米长的有纹饰的青石条被灰土掩盖。墙体采用“里生外熟”做法,外墙为青砖粗砌,内墙下碱之上为土坯墙,大部分墙皮剥落。维修后,房顶檩上置半圆椽,前檐施飞椽,椽上铺望砖,飞椽之上铺望板,后檐为砖封护檐。干搓瓦屋面,也将复建屋脊上的五脊六兽。前檐明间置带亮窗双扇板门,两次间及两稍间置棂子方窗,两稍间在前廊位置辟拱券并置双扇对开小板门。从正房与东侧正房间设的过道及门,可出入后寮房(后花园)。
据了解,本次一期工程古建修缮工作工期共90天,工序多,对所选主要材料,如砖、瓦、木、石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要求。
南阳熊家大院从明朝中期开始营建,历时整个清朝直到民国时期,时间长达数百年。随着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一批批承载了悠久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如珍珠般散落各地的古建筑群必会受到进一步的重视,还原古建筑的旧时原貌、古屋特质、建筑风格与建筑精髓,使其得以延续和重生。保护南阳盆地名门望族建筑,对研究家族伦理观念、建筑习俗及禁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熊家大院西边不远即为南阳九架孤山之首丰山。保护恢复熊家大院的历史风貌,可给南阳市宛东新区增添一个新的旅游点,具有可观的旅游价值。
来源:南阳报业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