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28日讯(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刘文怡)4月27日,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导师柳肃作客思贤讲坛,在长沙图书馆开讲,解读“湖南地域建筑与湖南传统文化”。
“建筑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建筑史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从最早的洞穴发展出了形态各异的建筑文明来。”
柳肃结合出土文物和留存下来的历史建筑,讲述了湖南地域文化从古代到近代的变迁和发展,考察湖南人精神品质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他认为,湖南的地域文化实际上是一个不同阶段各种文化的综合体,不能够简单地以一个‘湖湘文化’来概括。它具有早期的楚文化、中后期的湖湘文化、近代以后接受并融合西洋文化3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并综合成为湖南文化的特点。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楚国被灭之后,楚文化走向湮没,甚至于几近消失。然而南方的楚文化并没有完全被彻底湮没,就是在建筑这个领域。”柳肃介绍,南方建筑的造型远远比北方要丰富,并且夸张、奇特,尤其是烽火墙的造型,比如长沙的陶公庙、邵阳的水浒庙、曾国藩祠等。
“湖南的书院数量是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江西、湖南,还有浙江,这几个省是全国书院最多的。”柳肃认为,文庙、书院的数量多,是文化教育发达的一种代表。
洋务运动后,一批又一批重要人物都出自湖南。从建筑来看,从政府办公楼到教育建筑、商业建筑、各类普通住宅,以及今天在湖南大地上看到的一大批近代建筑,包括长沙的一些著名公馆,几乎清一色的全洋式。柳肃认为,说明湖南当时的上流社会都是主动学习西方文化。这个是主动的,不是被迫的。他通过展示湖南的教育总会、长沙的国货陈列馆、省政府的国府大礼堂、湖南大学图书馆等建筑图片,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这些建筑风格。
最后,柳肃总结道:“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真实记录了湖南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基本特征。凭借这些实物的例证,能够较清楚地看到湖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也能看到湖南人这个特殊人群精神品格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本次活动由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思贤书院、长沙银行、凤凰网湖南主办,湖南图书馆、长沙图书馆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