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误判了听众的数量,长江美术馆的开幕论坛在其异常拥挤的影像厅中开始,但熟悉建筑讲座规律的人会知道,更小的空间,更近的距离往往能碰撞出精彩的对话。8月18日,在交锋和切磋中,建筑师和建筑评论家,在曾经的长江村的土地上,打开了此次集群建筑的第一座建成作品——长江美术馆的大门。
站在长江美术馆的顶层,涂白的混凝土,顶部的自然光和面向城市的竖向长窗组成了内部空间基本的氛围?摄影:陈颢 ??直向建筑
在太原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长江村,千渡地产公司将4个公共建筑委托给了四位独立建筑师,进行了一次集群建筑设计实践。最终,董功 / 直向建筑事务所受邀设计长江美术馆、华黎 / 迹·建筑事务所(TAO)受邀设计太原千渡小学、李兴钢+则景建筑受邀设计千渡·东山晴综合楼、程艳春 / C+ Architects建筑设计事务所受邀设计千渡·东山晴幼儿园。
在直向建筑设计的山西太原长江美术馆开馆之际,由有方策划的首展“中坚:中国建筑师四人展”、“重塑街区:千渡·东山晴建筑实践展”以及“长江村:历史/空间展”也同期开幕。
二层展厅,低矮的入口和高耸的天光形成了尺度上的对比,增强了空间的张力?摄影:陈颢???直向建筑
如果在开馆早几天造访,恐怕难以想象眼前的一切会如此迅速地被呈现出来。董功感慨:“在中国做建筑实践永远是一件充满张力的事情,紧张感甚至会一直持续到开幕前一分钟。”而事实证明,这种紧张感一直延续到当天的学术讨论会中。当天下午,四位设计了太原首批独立建筑集群的建筑师——董功、华黎、李兴钢、程艳春,与四位视角犀利独到的建筑评论家、学者——王骏阳、、李翔宁、周榕、朱涛,以及建筑光学专家——张昕,共同参与了“长江美术馆学术论坛”。
伴随着新建筑的落成、展览的开幕和评论家们的点评,独立建筑师作为山西太原的“外来物种”,正在为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带来新的方法。
已落成长江美术馆的主持建筑师董功展示了不同阶段中设计的策略和效果,他提到自然光在建筑中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最终的方案中保留了原始的“光塔”概念。展厅围绕光塔和庭院依次组织,将辅助空间放置在展示空间的下方,并引入了一套对城市开放的步行系统,在二层平台连接起城市道路与社区生活。“美术馆中的许多细节,考虑着怎样把一个尺度较大的房子,一步步’降解’,使其和人的尺度能更相近。此外,虽然展览是相对封闭的人和艺术的互动,但在这个场馆里我们还是留了一些机会,让人能走到一些小角落,通过窗回望城市,感受自己的所在。”
组织起美术馆主要流线的“光塔”,在草图、实景与模型中的状态??直向建筑
董功对于美术馆的操作,能够感觉到某种对于海边图书馆和小教堂的延续。如果说海边系列的空间操作是由于它们“孤独”的处境,长江美术馆身处城市环境则成为了单体空间操作的主因。建筑只在内院底部和四层的竖窗对城市开口,并用布满自然光的方法统一了展示空间内部的氛围。在天气晴好时,美术馆甚至可以关闭洗墙灯就可以达到观展的要求。相似体量的设计,让人联想到大舍发表的台州当代美术馆,建筑在场地中,强势地以艺术品的姿态界定了独立的艺术空间。而与之前提到的几个作品不同的是,董功在长江美术馆的外部,使用了暖色调的砖砌墙包裹住混凝土原本的材质,可以看作是对于场地特质的某种呼应。在建筑内部的展示空间通过刷白墙体制造白空间削弱施工中的误差和不精致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长江美术馆的剖切模型,交待了内部空间的结构、组织等逻辑?直向建筑
场地中的美术馆模型,能够看到在体量上对北侧住宅的退让,入口部分欢迎的姿态以及对于自然光的使用?直向建筑
董功对长江美术馆体量的推敲草图,此时的草图已较为接近最终的实施方案?直向建筑
“光塔”与展厅中的空隙被用来组织人流交通,为了使塔内部产生匀质的光感,交通空间被设计成昏暗的空间?直向建筑
两位直向建筑的驻场建筑师郭天舒、赵亮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地介绍。“他们是把北京基地和太原现场真正联系起来的力量”,董功说,是项目完成的保证,也是少有的、只有独立建筑师们才会使用的工作方法。
华黎介绍了还未开工的千渡小学的设计,他对于位于城市边缘的场地特征十分敏感,并努力保住了场地中的土坡,巨大的高差带来了新的登高动线。“土台的形成体现了自然地形到人工环境的变化,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而高台上的学校,如同雅典卫城一般,创造了与地平线的一种联系。”
千渡小学最初的草图、意向和效果,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对于场地状况的保留和梳理,一个是新体量在高台之上悬浮。两个动作不仅在城市中产生了特别的形象,也在建筑内部塑造了与结构强烈的关系场地中的美术馆模型,能够看到在体量上对北侧住宅的退让,入口部分欢迎的姿态以及对于自然光的使用??迹·建筑事务所(TAO)
为了达到悬浮的效果,建筑上部通过风车布局的钢桁架实现其架空悬挑的结构,底层是开放自由的无柱空间。建筑的间隙营造了对城市与自然无死角的视野,而巨大结构对于室内外的挤压则被塑造为独特的空间体验。华黎还谈到,将学校架在高台之上的动作也可以被理解为对安全感的营造。
李兴钢所设计的综合体高层建筑,高度接近100米,高容积率与复合的功能使建筑的操作更为复杂。“我们希望把平面的村落进行竖向的重构,使村落的意象能够’回到’建筑中。建筑中的平台与公共空间对应村落中庭院的空间,建筑有着村落般的多样性。”建筑的外观提取了窑洞的拱形,与立体庭院一起,“各部分叠合起来,从而实现’垂直村落’的概念。”
千渡·东山晴综合楼设计的图解与模型效果?李兴钢+则景建筑
程艳春设计的幼儿园面对着华黎的千渡小学,是一条很狭长的场地。设计一部分从剖面出发,“窑洞的’气孔’使窑洞如同光的容器,层次非常丰富,漫反射与直射的光线都照进空间中。”建筑在狭长的走道上努力通过庭院和天光塑造出丰富的公共空间,屋顶及地面层也为儿童和周边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场地。
千渡·东山晴幼儿园设计的草图与效果? ?C+ Architects
在策展人史建的主持下,建筑师们与评论家们摆成一字长蛇,面对着听众坐下,这个阵营依次排列着:董功、华黎、李兴钢、程艳春、王骏阳、周榕、李翔宁、朱涛、张昕。
研讨会上,评论家们正在点评四位建筑师的作品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骏阳集中谈论了关于董功和华黎的问题。他认为长江美术馆在材料和形式操作上都具备董功一贯的特点,“看到了建筑,就像看到了董功本人。”而对于光塔的精神性塑造则存有疑虑,是否这样的空间有了神圣感就出现了,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而谈及华黎,他认为华黎建筑中的抽象性是其关键的因素,抽象过后如何保留建筑的“物”性。“我觉得华黎的建筑,在材料的丰富性、结构的恰当性、在地的敏感性等方面表现相当出色。”
在建筑实践展厅,建筑师与评论家、媒体嘉宾仔细观看项目的模型,背景中的装置使用了长江美术馆浇筑混凝土时拆下的模板?摄影:胡康榆/有方
作为开场,建筑师董功详细地向观众讲述了长江美术馆的设计与建造始末?摄影:胡康榆/有方
但评论家并不是来关怀建筑师的,随后对每位建筑师的问题都给予了直接的指出,例如董功对于光之容器的尺度和连接的控制,华黎面对高台上的建筑给出了看似四平八稳的回应,李兴钢试图通过统一的形式秩序掩盖原本复杂有机的组成,以及程艳春对幼儿园基本形式和组织上的问题。看似不留情面的点评,实则促成了建筑师对于设计和思考的快速反应,面对还未开工的三个项目,“前批评”或许是最为珍贵也最为及时的。
位于二层的“中坚:中国建筑师四人展”,其展厅以大尺度的建筑模型和装置为主,集中展现了四位建筑师董功、华黎、李兴钢、程艳春近年来最重要的建成作品,例如董功的海边图书馆,华黎的海南寰岛实验学校,李兴钢的绩溪博物馆和程艳春的武隆·懒坝美术馆等。这些作品被广泛发表在各类国内外的媒体上,代表他们个人或群体参加了众多重要的海内外展览。在本次展览的文献展厅,建筑师与作品的各类信息由策展团队进行了梳理,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随着时间的发展,四位建筑师在建筑领域内的成就与影响力的变化。卷宗曾经刊出的保山新寨咖啡庄园、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等项目都可以在本次展览中找到它们的身影。
“中坚”四人展文献展展厅,墙上和桌上的展品描绘了四位建筑师的职业轨迹 摄影:胡康榆/有方
如果希望对他们的设计进一步的拆解,可以来到美术馆的4层,也就是“重塑街区:千渡·东山晴建筑实践展”。受千渡公司的委托,有方对太原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长江村进行了三次深度调研并在之后促成了本次集群建筑的实现。展览更加详细地描述了四个项目方案的变迁与物质构成的关系,可以看到董功对于长江美术馆体量策略的不断推敲,华黎对千渡小学场地的情感并利用悬挑结构创造公共空间的努力,李兴钢对于综合楼垂直村落形式与状态的尝试以及程艳春在幼儿园匀质化的构成中寻找变化的可能性。这些努力,都在向着一个方向前进,如建筑学者朱涛所说,“当原本的村庄消失后,好的房子仍能讲出场地的诗意”。
长江美术馆模型 摄影:胡康榆/有方
太原千渡·东山晴小学模型 摄影:胡康榆/有方
千渡·东山晴综合楼模型?摄影:胡康榆/有方
千渡·东山晴幼儿园模型?摄影:胡康榆/有方
“长江村:历史/空间展”,是对有方2015年长江村深度调研的展览化呈现。案例展起源于这样一段背景:长江村曾是太原旧城东部的普通村庄,建国以来经历了从农业村庄到城中村的空间形态蜕变。在其改造、开放规划中,原有建筑物全部拆除,包括已有近百年历史的窑洞等当地传统民居和街区都已不复存在。因此展览用大量的篇幅,通过照片、测绘、影像等方式将长江村的点滴记录下来。有方作为独立的研究和传媒机构,在本次研究的工作中,向中国当下城市化问题发出了若干的问题——如何延续这里原有的地域和空间记忆?如何界定全新的城市生活形态?如何重塑街区?这是长江村城市更新项目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剧变中的中国城市都面临的挑战;而本次展览则是对长江村的一场记录,一次陈述。
“长江村:历史/空间展”展厅,通过有方的前期研究,一些景物与人居环境的印记被记录了下来摄影:胡康榆/有方
纪录短片《长江村桥东后街》
三场展览依次解决了“这是哪里”、“他们是谁”和“他们做了什么”。牢记这三件事,你在美术馆中就不会迷失方向。
山西太原的第一批“外来物种入侵”现场——首批虽仅四位建筑师,却达成了令人期待的成果,这非独立之姿态无法完成。同时,在精美的模型背后,我们也可以阅读到建筑师在面对不同挑战时的坚守和变化,以及难以预料的困难和妥协。
而对于一座城市而言,特别是对于太原这座北方城市而言,创作上的“独立之精神”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独立之精神空间”带给城市生活柴米油盐以外的可能性,而让生活拥有更广阔、更多样的选择,是城市发展的价值奥义。
什么是好的城市?人们在城市中选择的可能性越多,城市就越好。而只有一种选择的城市,哪怕再井井有条再舒适入微,也一定不是最好的城市。当2019年8月18日伊始,独立建筑师们携带第一批“新空间物种”进入太原,它们将开启什么样的城市可能性,我们都拭目以待。
铸造乌托邦
Visual Inspiration????Type Cast
日常的仪式
Spatial Rit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