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楼舒任黎记者熊艳)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历了从百废待兴到大国崛起。一幢幢经典的建筑拔地而起,传承着时代文化、保留着独特气质,充分彰显了杭州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今年7月,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联合本报开展“我与新中国共成长·图说我与杭州历史建筑的故事”主题征文大赛,经过2个月征稿,最终收到杭州历史建筑故事征文近百篇。
写这些故事的作者中,既有历史建筑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也有市民朋友关于家国情的回忆,更有知名作家、学者对属于这个时代历史建筑的“深度解读”。
9月中旬,我们对初评后优秀作品进行网络展示和投票,通过10天的投票,总计12624人参与,有效票数达10711。最终,俞长寿与他的作品《华家池蚕桑馆的记忆》高票脱颖而出,成为网络最佳人气奖。
评委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陈军说,佳作很多,有很多亲历者说的与建筑的故事,连我们文物部门都不曾掌握,我认为这次大赛非常有意义,它不仅是一次市民参与的文化活动,更是一些珍贵史料收集存档的好机会。
“很有意思。”评委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楼毅生说,这次征文中,不少回忆“老杭大”的文章,情真意切,读来动人。杭大新村建筑群,是20世纪50年代的公寓式住宅,被列为杭州市历史建筑加以保护。杭大新村的最早建筑,青砖坡顶黛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宿舍区里,曾经居住着许多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泰斗、文化名人:一代词宗夏承焘、国学大师姜亮夫、著名文史学家王驾吾、杰出数学家陈建功、中国比较教育学创始人王承绪,还有著名作家陈企霞、书法家陆维钊等等。
“杭大新村是这些大师的家园,也是他们的精神乐土,曾经群星璀璨的地方;把这些大师、名家住过的房子保留下来、呵护好,特别有意义。”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历保科科长楼舒说,这些年来,杭州致力于保护历史建筑,抢下来、找出来、保下来、用起来、活起来,成功抢救保护了1047处历史建筑、15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经过仔细斟酌、反复评审,本次大赛的获奖名单最终出炉。
获奖名单
一等奖(1名)
曹晓波《浙江展览馆,一座城的文化记忆》
二等奖(2名)
谢之青《我们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建筑群的深厚情感》
方晓阳《大师远去,文脉犹存——忆杭大新村轶事》
三等奖(10名)
陈培新《“运河天地”的昨天和今天》
夜摩《二中往事》
郑亚洪《杭大来信》
俞长寿《华家池蚕桑馆的记忆》
平传根《杭丝联的昨天和今天》
郑章云《浙江展览馆:风雨五十载,太阳依旧红》
余佳慧《我的“老校情结”》
陈冰欣《这座学校曾被誉为“东方剑桥”,可你知道他的成长史吗?》
张焕升《51年前的回忆——我参与红太阳(000525,股吧)展览馆建设的故事》
姚坚定《湘湖师范,浙江教育界的丰碑》
网络人气奖(1名)
俞长寿《华家池蚕桑馆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