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广州番禺区沙湾大巷涌路,有一座神秘的古镇,它就是沙湾。这里街巷错落纵横,依山傍水,有冬暖夏凉的“蚝壳墙”,有石阶石巷古祠堂,民间艺术之花在这儿绽放。
沙湾古镇始建于南宋、有着800多年的历史,由于这里曾是古海湾,河涌很多,所以形成了蚝壳的大量沉积。要说真是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就地取材,用粘土把蚝壳垒砌作为墙体,这样的结果是冬暖夏凉,所以蚝壳建筑就成了沙湾古镇的特色。
沙湾古镇因位于古海湾半月形的沙滩之畔而得名,古镇约有7万㎡的古建群,保存着完整的“三街六市”市镇格局。古镇面朝沙湾水道,背靠青萝嶂,中部有文塔岗,是非常典型的岭南村镇传统风水格局。
确认过眼神,遇上对的“镇”。在沙湾古镇,古街古巷布局精妙,一砖、一石、一瓦镌刻了岁月的痕迹,一街、一巷、一祠诉说着遥远的故事。脚步放缓,静静聆听,就会感应到古镇的历史沧桑。
信步走过车陂街,感受着岭南古村落的传统文化氛围,仿佛走入了昔日沙湾人的日常生活。年代久远的匾额、对联,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屋脊上的砖雕、灰塑种类繁多,甚至精美绝伦,体现出古镇建筑的艺术风格;铺着厚重麻石的古老街巷,狭窄而悠长。
沿城芳里大街继续前行,映入眼帘是留耕堂,即何氏家族祠堂。留耕堂,取自“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字面意思就是建祠以福荫子孙。
这座沙湾最大的祠堂始建于南宋(1275年),建筑面积3334.45平方米,年代久远、规模宏大、建筑严谨、格调高雅,是集元明清建筑特色之大成者,粤中宗祠的典型代表。
留耕堂山门前是一个广场,宽阔且平坦,以大青石铺就,两侧分别是驻马石以及8个安装旗杆的石座。大家猜猜旗杆是做什么用?原来这是功名旗杆。沙湾自古至今不乏贤才,形成一片功名旗杆,见证几多繁华书香,写满才子金榜题名往事。
小巷里,我在一面神奇的墙前驻足。它写满了故事,挂满了蚝壳,它就是有200岁高龄的“蚝壳墙”!原来,沙湾古镇地处珠三角古海湾,河涌多,蚝壳丰富,时人就地取材,用黏土把蚝壳垒砌为墙体。一说古人建筑用材的智慧,一说蚝吃多了壳废物利用。
石阶石巷的古村落格局依旧保存完好,宗祠古屋错落有致,檐椽梁枋巧饰雕琢。像这种沙湾砖雕随处可见,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它的不同北方的雕刻好后烧制,而是直接在青砖上雕刻,真是技高一筹。
踏着脚下石板路,随意转换着游览方向,窄巷中能听见自己清晰的脚步回响。在古镇安宁中街西南端有一清水井。据说它是古镇最核心建筑,即使岁月更迭,环境变迁,“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老沙湾人只要站在这儿,就能对东西南北了如指掌。
古镇里,一些当地人仍然居住在自家的房子里。行走在不同巷子,看到一些人家开着门,他们在院子里或闲聊或忙着手头的活计,感受着他们平凡而宁静的日常生活。
时光流淌,沙湾古镇乡音淳朴,小巷曲折。在这样一个普通的下午,我沿着一块块麻石板铺设的小巷道,缓缓地走在古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我的两侧是由水磨青砖砌的高墙,抬头就能看到头顶上的一方天。我想,古镇的那些美好会永远在我记忆里珍藏。
在街巷还遇到了有人家在刮姜,准备做猪脚姜。原来这里人家添新丁后,要做猪脚姜庆贺,不仅坐月子的女人吃了滋补身体,还可以用来招待来家里庆贺的亲戚朋友。
不可否认,沙湾古镇如同国内许多古镇一样,也充满了浓厚的商业气息。各种工艺品、纪念品商店鳞次栉比,固守传统与现代发展,如何平衡一直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