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尾古村落,位于广东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东莞现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据族谱《陇西李氏家乘》记载,宋末李栎囚遭权贵排挤,只身由东莞白马逃来塘尾,被黎姓人家收回并配与女儿,历元、明、清近六百年的发展,李氏逐渐兴旺,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人口增至1000多人,塘尾围成李氏家族聚落。
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尤为可贵的是,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塘尾古村于2002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后又被评为广东省旅游特色村,其民俗文化活动"康王宝诞"也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景区看点;塘尾古围墙、围门和炮楼,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围墙绕古村落成封间一周,周长860.8米,高5米,宽0.35米,红石墙基,青砖墙体,每隔4米有一附墙。在围墙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角开有四个围门,村民分别称之为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以东门规模最大,宽4.24米,长5.38米,高9.30米,为两层青砖镬耳山墙建筑,围门之上镶"秀把东南"匾额。围墙附有28个谯楼(当地乡民称楼斗、炮楼),以28个天文星宿命名,规棋有大有小,一般尺寸为长、宽各4.5米,高7米,围墙、围门和炮楼组成完整的防御设施,保障塘尾古村落的安全,近百年来先后成功抵御了1911年清军的抢劫和1944年石碣吉洲土匪李朝的侵犯。现围门完好,围墙基本完整,炮楼尚存19个。
李氏宗祠;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五开二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结构,硬山顶。宽17.8米,长43.7米,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明成化年间李质中举后,在宗祠追远堂挂"文魁"木匾,文革期间木匾被毁。
民间二十一年(1932)宗祠辟为东莞第十六间小学,为石排第一间小学。
景通公祠;始建于清中期,为十世祖景通家祠,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顶。宽9.5米,长17.1米,占地面积162.45平方米。封檐板、梁架木雕和犁头、横梁石雕工艺精美。
梅公祠;’建于道光年间,为十二世祖家祠。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宽8.8米,长14.3米,占地面积125.84平方米。梅公祠保留从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祖的祖先牌位原物,为东莞地区罕见。公祠还摆放了塘尾民间信仰神康王的神像,因而又称康帅府。
守善堂;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典型代表。家祠与民居是光绪年间建造的一体建筑,有侧门相通。家祠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民居为三间一边廊建筑。家祠宽9.14米,长11.9米,民居宽5.8米、长11.23米。民居建筑规模和装饰工艺稍逊于家祠。家祠屏风、梁架装饰精英。
宝卿家塾;民国年间李冀南扩建祖居而成,宽8.85米,长9.5米,早期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建筑,学冀南与陈伯陶同中乡试后,改家祠为书院。现存东莞清末探花陈伯陶1919年题书的"宝卿家塾"红石门匾。
七房厅与墩睦堂;为家祠与家祠结合的典型代表。七房厅为李松石家祠(乡民习称家祠为"厅"),墩睦堂为李松石之子家祠,中间有房门和天井相通,建筑总宽度为9.6米,总长度为20.95米,
其中七房厅长10.31米、中间天井长1.04米,墩睦堂长9.6米。七房厅建于同治、咸丰年间,墩睦堂建于光绪年间,皆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墩睦堂封檐板、梁架木雕工艺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