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网 - 建筑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建筑新闻 | 国外资讯 | 建材设备 | 政策法规 | 建材展会 | 建筑外企 | 房产新闻 | 室内设计 | 园林景观 | 保养知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装修指南 > 近代福州西人市政建筑活动考察
9.biz | 商业搜索

近代福州西人市政建筑活动考察

信息来源:joojzz.com   时间: 2023-12-27  浏览次数:12

image.png

1902年德国领事馆组织“禅臣花园茶会”。

仓前山是福州开埠以来外国人的居留地,其开发相比鼓岭早。西人在这一带除了兴建领事馆、洋行、医院、教堂以及俱乐部、跑马场等娱乐建筑之外,还着力推动这个区域的公用事业建设工作,近似于我们早期市政建设活动,这也是为了满足外国人能长期在福州居住的日常生活之需要。

1862年,福州仓前山一带的外国人一度由侨民组建了“福州公路信托部”(又称“道路托管委员会”,俗称“山路公司”),其职责近似于市政机构,开创福州城市早期市政建设之先河,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而鼓岭一带,来榕的外国人通过自发组织的“万国公益社”(“鼓岭联盟会”)、“公共发展委员会”,提供鼓岭避暑社区管理和服务,一定程度上具有早期城市市政社区管理的雏形。他们在鼓岭兴建医院、钱庄、教堂、商行、邮局、网球场以及游泳池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特别是“万国公益社”,其在鼓岭避暑社区组织、管理、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禅臣花园(位于程埔路172号,仓前山南坡)是仓前山禅臣洋行创建的独一无二的公园,也是近代福州最早的西式公园,占地面积约15亩。早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该花园就建造了西式园林小品,如喷泉、水池、铁链桥、玻璃花房、雕塑等,还引进了世界各地的奇花名木,名噪福州城。

据相关文献考证,禅臣洋行是目前所知唯一在福州设立永久机构的德国公司,并长期代理德国驻福州领事。1894年,德国将驻福州的领事馆设在禅臣花园内,挂起领事馆的招牌,以至于“禅臣花园”一般被人称为德国领事馆。此外,德国领事馆还定期在该花园组织“禅臣茶会”,各国领事和清廷官员均在其邀约名单之中。

民国六年(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后,禅臣花园及其馆舍遂作为敌产被北洋政府没收。原德国领事馆馆舍、花房、雕塑等均已不复存在,喷泉、水池仅剩残迹。1939年,禅臣花园被政府收回,被改建为福建省研究院。新中国成立后,研究院并入福建师范学院生物系,后转交给福州时代中学使用。

仓前山地区最早只有土路,雨天泥泞寸步难行,且道路逼仄坡陡,令马车、人力车难以通行。清末福州政府因财政窘困,地方官也无力主持市政建设活动,难以改变其现状。1862年,仓前山外侨组建“福州公路信托部”,负责营办市政道路等工程建设活动,运营经费由洋行及道路使用者摊派。其起初规定骑马者每年交6元,步行者3元。后改为骑马者10元,步行者5元,每间洋行25元。通过这些手段,外侨们对修筑道路进行系统化管理,保证市政工程建设经费具有延续性。

到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年初,仓前山一带初步形成道路网,包括乐群路、麦园路、对湖路、天安里、槐荫里等道路都已形成。信托部的道路建设还推动仓前山地区其他市政项目建设,如为仓前山主要道路安装路灯。随着煤油的输入,仓前山大桥出现了第一盏路灯,这给夜行路人带来了便利,使城市面貌得到很大改观。

洋墓亭是一个教会公墓,始建于1848年,包括南园和北园,南园旧址绝大部分在今福建师大附中校园内。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因传教士怀德牧师之妻病逝,清政府允许美以美会在仓山桃花山麓租下地界筹建怀德夫人的坟墓,这就是福州洋墓亭的肇始。当时,该地周围是福州本地人的坟场,后在“福州公路信托部”的运作下,周围本地人的坟墓被迁走,教会墓地的范围逐渐扩大。

当时的外国人墓地主要有三处:英国墓亭在石岩山麓;法国墓亭在留山;美国墓亭在烟台山。三者中唯有英国墓亭准许他国人附葬,其设施齐全,规模最大。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洋墓亭已发展为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大型墓园,埋葬着自1840年至20世纪50年代一个世纪来逝世于福州的400多名外籍人士,他们中有领事官员、传教士、医生、教师、商人,所有墓穴规格统一(2米长、1米宽,间隔0.5米),整齐排列。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后,英国人在闽江口川石岛设立大东电报水线公司,其承办的电报水线房(位于今连江县琯头镇的川石岛狮头山)敷设自福州至香港及上海两条水线,各长475海里,还有至台湾淡水的一条水线,全长117海里。1887年,在台湾巡抚刘铭传主导下,由船政炮艇“飞捷”敷设川石至沪尾海底电缆,全长117海里,于9月完工。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安装的第一条海底电缆。

在市政设施建设方面,1842年福州仓山最早兴起“电话”通信设备,是由禅臣洋行的德国商人安装磁石式电话交换机开始,又名“德律风”,当时仅限于各国领事馆、各洋行和西人住宅使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福州的总督衙门也开始安装电话交换机,以后移至南门外茶亭,旋又移至城内学院前,共装磁石式电话交换机3部,容量100门,专供军政衙门和达官显宦的住宅使用。在西人市政营建的影响下,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福州洋务局遂会同财政局筹设福州电话公司,后因经营不善,最终由福州巨商刘家接办,定其名为“福建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为了解决这些领事人员及传教士的饮用水问题,清光绪五年(1879年),美以美会教士筹建自来水厂,这是福州最早的小型自来水厂,厂址设在仓前路盐仓隔壁的小弄里,那里是水厂的进水口处(一个名叫“玻璃窗”的临江点),并在闽江江心安装了铁制沉箱,江水通过沉箱过滤后连接长300多米、口径2英寸的铁管导水到岸旁,再用抽水机把水送到乐群路,供应美国领事馆、传教士府邸、鹤龄书院等10多户饮水,日均供水量达到几十吨。

1915—1925年间,因马高爱医院和华南文理女子学院要求供水,原来水厂的设备没法满足,后经传教士班谷等人大幅度地改建与重组水厂设施,才勉强维持其供水能力。据相关史料记载,范工程师及其团队通过向西移进水口200米,在江滨建一沙滤水井,在其上盖长方形泵房,成为整体结构,增扩送水铁管口径至4英寸,优化自来水送水线路,改由以金峰巷庙为中转,分别送到华南女院和乐群楼,并建立蓄水水塔两处:华南女院一处、神学院一处。此后日均供水量高达40多吨,用水户数随之倍增,日、荷、法、德等领事馆,英国汇丰银行以及寻珍学校都是由该供水系统供应。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鼓岭上的外国侨民自发组建了“鼓岭联盟会”,即“万国公益社”。1887年,公益社的“救济旅”还分别在鼓岭的三宝埕和梁厝创办学校和侨民医院。学校名为岚光小学,是教会的附属小学,聘用北门兜牧师张亨恩及其儿子张利棠任教。创办的侨民医院在梁厝村,服务的对象虽说是侨民,但医生以救死扶伤为职责,所以对鼓岭的山民也是一视同仁,对穷苦的百姓还免费诊疗。

到1902年,联盟会拥有125个会员,会员均来自各国侨民。他们在鼓岭上做了许多公益和慈善事业,比如“游人欲租赁房屋,可托社中代觅。欲雇筑下山或挑夫等,可托社代雇。邮件之代收、球类之代借用,皆为公益社之义务”。鼓岭人有民房可租给外国人避暑,只要向公益社登记就行,可以省去许多讨价还价和有价无市的麻烦。因此,这时候的公益社就像现在的房产中介,成为鼓岭对外开放的窗口。

1902年6月16日,鼓岭邮局正式开办,它是我国早期五个著名夏季邮局之一。鼓岭邮局原来属于福州邮务总局,其首任主管为张瑞来。1905年,闽海关拨款1500银两,在鼓岭旧街崎头顶盖房屋,专供鼓岭邮局使用。其为单层房屋,外墙用不规则的石头垒成,虽外表粗糙,屋内却颇为讲究,有百叶窗、壁炉等设施,屋旁还有一口井。

鼓岭邮局又称鼓岭夏季邮局,属季节性邮局。自从开办以来,其每年一般在五月端午节后开张,八月中秋节后关闭。起初每天封发一次,之后改为每天两次。1912年,鼓岭曾发现老虎出没,教会、游客请求天黑时免予投递。至1917年底,鼓岭邮局在当地设置3个信筒。

1925年,公益社帮助邮局绘制《鼓岭手绘地图》,将鼓岭的住房及公共场所分片编号,手绘地图里所编号码多达496号。可以说,鼓岭手绘地图的标注厘清了鼓岭的邮递路线,方便外侨与外界联络或者邮寄物品,大大提升区域的公共生活服务质量。同时,其作为历史印迹留存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对于邮局的兴办,传教士毕腓力评论道:“因为鼓岭邮局的存在,许多外籍侨民能与世界各地的亲友分享福州之见闻,并在避暑胜地度过愉快而舒心的夏季时光。”可见,在当时历史语境下,万国公益社在“融贯中西”(外侨与鼓岭山民的融合、相适)的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地方文献整理研究中心)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建筑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