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网 - 建筑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建筑新闻 | 国外资讯 | 建材设备 | 政策法规 | 建材展会 | 建筑外企 | 房产新闻 | 室内设计 | 园林景观 | 保养知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园林景观 > 文化中国行|一街一味 走读文脉——江苏古建筑老街区走笔
W.biz | 商业搜索

文化中国行|一街一味 走读文脉——江苏古建筑老街区走笔

信息来源:joojzz.com   时间: 2024-04-21  浏览次数:2566

开栏的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即日起,新华社开设“文化中国行”专栏,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围绕文物古迹发现、名城名镇古村古街保护、文化旅游发展、非遗保护传承、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内容,讲述各地各部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展示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苏州平江路上听一段《声声慢》,南京夫子庙里赏一场秦淮灯彩,常州青果巷里追寻江南名士,无锡清名桥打卡近代民族工商业遗存……近日,记者走访江苏代表性古建筑老街区,感受一砖一石、一房一瓦、一街一巷留下的光阴故事。

闻其声——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藏身平江河畔的琵琶语评弹艺术馆每天演出6到7场,几乎场场爆满,很多人慕名而来只为听一曲吴语《声声慢》。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被誉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街区内,耦园、全晋会馆等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串珠成链,承载了古城2500余年厚重历史。人们漫步曲折迂回的古巷,听听弄堂深处的评弹,看看河道中的乌篷船,探寻姑苏原味。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无人机照片,2024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在扬州的仁丰里,保留着唐代“里坊制”格局,不乏烟火气息,巷道中不时响起的广陵古琴、扬州评话,与淘米洗菜、观棋插话、“丁零零”的自行车铃声交织在一起。

观其形——

南京市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有200余座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花园洋房住宅和国外使节公使馆建筑,有“民国建筑博物馆”之称。

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户部山古建筑群,崔焘翰林府、余家大院、翟家大院等百余间古建筑沿山而建,兼具北方四合院的规整与南方民居的秀美,明清建筑风貌在此浓缩。

品其韵——

大运河畔的常州青果巷,历史可追溯到隋代,以往来船舶云集、开设各类果品店铺得名,因“江南名士第一巷”闻名,孕育出百余名进士和一大批名士大家,如抗倭英雄唐荆川、革命先驱瞿秋白……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站在镇江北固山远眺,长江与大运河形成的黄金十字交叉,令人想起辛弃疾当年登临感叹。山脚下,是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区,非遗特色凸显,地域风情浓郁,吸引众多游客。

一片街区、一座古镇,是一座城市的缩影;保护一条街、一座城,就是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江苏底蕴深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统筹保护文物资源、历史建筑、城市空间、街巷肌理和生活形态,江苏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逐步形成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于苏州古城核心区举目四望,但见天际线明朗干净。古城保护的“铁律”严格执行至今:以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北寺塔高度为参照,任何新建楼房不得超过24米。

在扬州,站在瘦西湖熙春台远眺,绿树、碧水、青瓦勾勒出优美曲线,视野内不见高楼。扬州在立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自创“放气球”限高方法,若在景区看得见设计高度的气球,就必须降低建筑高度。

同时,江苏下足绣花功夫,坚持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通过提升和改善老街区基础设施,让老居民留得下、年轻人愿意来。

在南京,小西湖片区的老街坊许庆在屋顶露台晾晒时,低头便能看到院里的枇杷树。他说:“老房改造时,设计师按我们的要求改建了露台,还保留了我小时候种下的枇杷树。”

苏州世界文化遗产耦园,因昔日园主沈秉成夫妇的爱情故事被称作“爱情之园”。去年七夕起,耦园成为苏州特色婚姻登记服务点之一,到园林办婚礼成为风尚。

古建筑老街区,是故乡人心中的乡愁,也是外乡人眼里的风景。

苏州山塘街上,随处可见苏裱、玉雕、桃花坞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在南京夫子庙,可以观秦淮花灯,又可赏明清科举文化。“人们在饶有兴致地拓印年画、了解科考历史中,传统文化生动了起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长冯家红说。

2024年春节期间,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扬州东关街历史文化旅游区等日均接待游客都超过10万人次。

砖瓦排列、街巷纵横,人声鼎沸、烟火氤氲的古建筑、老街区,正讲述着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融共生、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相得益彰的动人故事。

记者:王圣志、蒋芳、邱冰清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建筑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