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工程专家,陶晓星自2004年起便投身于南京地铁的建设事业中,从最初的系统维护到项目前期管理,再到项目工程管理,他始终站在地铁建设的第一线,见证了南京地铁从蹒跚起步到如今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入研究地铁工程的各个环节,针对施工中的难点和痛点,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更在技术创新和专利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由他主导研发的建筑施工脚手架墙体连接结构、建筑工程用水泥灌注设备等专利技术,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为南京地铁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陶晓星提出的"长江漫滩地貌高承压水头抗拔管桩连接施工工法"更是获得了中建第五工程局专家组的企业级工法认定,这一工法的成功应用,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铁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作为多家建筑工程企业和机构邀请的重大工程项目专家级技术评审,除了技术创新之外,陶晓星还非常注重项目管理和协调。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中,他深刻认识到协调工作在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质量达标及成本控制方面的重要性,尤其是庞大而复杂的地铁系统工程需要各参建单位的紧密配合和共同努力。陶晓星告诉笔者,大部分地铁工程针对地铁结构类型、地铁使用功能等等,不管是在设计时,还是在进行施工时,在质量层面都可以获得有效地管控和保障。但是在每个专业工程进行施工时,在互相配合以及相互协调时,却又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尤其到了工程施工的后期,这些问题可能会造成重新施工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工程成本增加,还致使工程进度受到影响,更严重会导致地铁的使用功能受到影响,甚至还有安全质量问题出现。基于此,工程建设中各个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陶晓星经过多年的沉淀和摸索,提出了一套全面而细致的协调策略,旨在促进设计单位、业主、监理师以及各施工单位之间的无缝对接与高效合作。他强调,与设计单位的协调应从项目策划阶段开始,通过频繁的沟通会议、设计审查及现场勘查,确保设计意图的准确传达与理解。他提倡建立设计变更的快速响应机制,对于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或现场条件的变化,能够迅速与设计单位沟通,并共同制定解决方案。此外,他还鼓励设计单位参与到材料选型与施工技术方案的讨论中,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与经济性。陶晓星认为,与业主驻现场人员的紧密合作是保障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他主张建立定期的进度汇报与问题反馈机制,及时将施工进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向业主汇报,并征求业主的意见与建议。同时,他还倡导在施工中积极预防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设计缺陷或施工难题,减少因返工或变更导致的成本增加与时间延误。在陶晓星看来,监理师也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一环。他强调施工单位必须严格遵守监理部门制定的施工规范与质量标准,积极配合监理师的监督检查工作。他提出建立质量自检与互检制度,通过各施工单位的自我检查与相互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质量问题。同时,他还倡导施工单位主动向监理师提交施工资料与质量证明文件,确保施工过程的透明化与规范化。对于监理师提出的整改意见与建议,他要求施工单位必须认真对待、及时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反馈给监理师进行复核确认。
如今,南京地铁已经逐步演化成为了一个庞大的轨道交通网络,运营总里程超460公里,覆盖了城市的各个角落。这其中,陶晓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方面,更在于他对于整个行业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他积极参与行业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同行分享经验和成果,为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他还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工作,为南京地铁乃至整个建筑行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南京地铁的辉煌篇章,也为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作者:李凯)